当前位置: 首页 > 孙树侠精准食疗 > 慢病与营养干预 > 消化系统 > 真相来了 | 不吃早餐,真的会得胆结石?
真相来了 | 不吃早餐,真的会得胆结石?

“不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的说法由来已久且流传甚广。那么,胆结石真的是不吃早餐引起的吗?

什么是胆结石?

胆结石一般指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发病率在4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多于男性。

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只是其中一个,其他还包括基因、年龄、性别、肥胖、怀孕、糖尿病、肝硬化、胃肠手术等。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胆结石与饮食的关系

严谨一点说,应该是饮食不当容易导致胆结石的发生,这些“不当”主要包括长期空腹时间过长(比如不吃早餐)、吃太多高脂肪食物、吃太多精制碳水化合物、长期茹素脂肪摄入不足、酗酒、忽视饮食卫生、长期饮水不足等。

1、长期空腹时间过长

长期空腹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胆结石,而不吃早餐是“空腹时间过长”最常见的例子。从理论上讲,晚饭后直至第二天早上至少相隔8小时以上,胆囊休息了那么久,胆汁的储存已经达到一定的量。此时吃早餐,可刺激肠粘膜,十二指肠可以分泌胆囊收缩素,使胆囊收缩,胆汁可及时排入肠道,帮助消化。如果经常不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胆汁就会长期贮存于胆囊内形成淤积,胆酸含量减少,胆汁过度浓缩,胆汁中胆固醇呈饱和状态而在胆囊沉积,就容易造成结石形成。

1981年法国一项研究提到夜间禁食造成胆汁过饱和引起胆结石。研究发现一些已经患有胆结石的年轻女性(20-35岁),过夜禁食时间较长(即晚餐和随后一顿饭之间的间隔,无论是早餐还是午餐)会加重病情,但是在更大年龄段,该情况没有得到验证。

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一项前瞻性调查的数据,该调查主要涉及25-74岁女性的饮食信息。这些数据是作为第一次全国健康和体检调查(NHANES I)的一部分收集的。他们把这些妇女的饮食摄入量与因胆石病住院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和分析。在权衡可能与胆石病有关的因素时,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晚上最后一顿饭或小食与第二天第一顿饭或小食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与胆结石风险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注意:是相关,不是因果)。隔夜禁食14小时的妇女患胆结石风险最大,禁食少于8小时的妇女风险最小。节食者也更有可能患上胆石病。

2、吃太多高脂肪食物

经常过量的吃高脂肪食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导致胆汁中胆盐和胆固醇比例失调并发生沉积,会逐渐生成以胆固醇为主的结石。再者,过食高脂肪饮食者体质多超重或肥胖,加上不爱运动,胆囊肌张力下降,胆囊排空延缓,也容易导致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

3、吃太多精制碳水化合物

过量的糖份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使糖原和脂肪合成增加,同时胆固醇合成、积累与沉积也加速,导致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增加胆结石风险。

4、 长期茹素,脂肪摄入不足

吃太多脂肪会增减胆结石风险,与之相反的极端,长期素食可能也会促进胆结石形成。因为正常人体内的胆固醇、胆盐、卵磷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成胶粒状,悬浮于胆汁当中,当这一比例遭到破坏,就容易形成胆结石。严格的长期素食可能会使卵磷脂摄入不足,导致上述三种成分比例失调;长期素食也会减少胆汁的需要量,使胆囊内胆汁浓缩,因此也易形成结石。

5、经常大量饮酒

酒精可直接影响和损害肝脏中的胆红素酶,使胆汁中胆红素增加;此外,长期饮酒还会加速破坏红细胞,进一步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含量。大量的胆红素沉淀与钙结合,易形成胆红素性结石。

6、饮食不卫生

我国农村胆结石症高发,与肠道寄生虫感染有密切关系。在农村,70%的胆结石是以蛔虫残体和虫卵为核心形成。蛔虫在患者肠道中逆行至胆道产卵或死亡后,就会形成核心而容易导致胆结石。 

7、长期饮水不足

水分不够也会导致血液、胆汁粘稠,日久易形成结石。

事实上,如前所述,饮食只是胆结石诸多成因之一,很多饮食非常规律的人也有胆结石。食疗君想提醒大家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如果你对照风险因素发觉自己属于高风险人群,或者已经有胆结石,饮食上最好遵医嘱,做到三餐规律,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增加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入,少吃高糖高脂食物,限制饮酒,摄入充足水分。这不仅有助于胆囊健康,对整体状态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好处。


上一篇:咖啡、草药茶有助于预防肝纤维化